信息來源于:互聯網 發布于:2025-01-14
12月11日-13日,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共同主辦的2024第四屆工控大會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大會邀請知名院士、行業專家、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代表及典型行業用戶,圍繞工業操作系統轉型升級、自主創新生態培育應用先行先試等重要議題,共同探討新形勢下我國工業操作系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布局。
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出席2024第四屆工控大會,并在12月12日的開幕式暨主論壇發表演講,以下是演講文字內容——
作為中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的佼佼者,匯川技術在工控操作系統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持續致力于攻克國家在相關領域所面臨的卡脖子難題,為產業的自主發展不懈奮進。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工控操作系統的自主創新演進之路,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又要遵循客觀規律,依循科學合理的總體規劃穩步前進。
數字技術與數字領導力,是制造企業數字化的基石
當下,數字技術與數字領導力已成為制造企業數字化進程中的關鍵要素,然而,這一重要性尚未得到社會的充分認知與重視。智能制造的數字化特性與消費互聯網的數字化模式存在本質差異,因為制造行業的數字化呈現出高度個性化、專業性強以及變化多且不可預測等顯著特點。目前,眾多工業企業的數字化程度尚淺,僅處于信息化或半數字化階段,據統計,約90%甚至95%的企業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與數字領導力的欠缺,將嚴重阻礙企業的升級轉型步伐,甚至我們的工業操作系統的自主化發展也將淪為空談。這一問題亟待全社會深刻反思,提升認知的深度與緊迫感,以積極應對產業變革的時代需求。
基于 4A 架構的發展模式是實現數字化的有效途徑
通過對企業數字化成功案例的深入剖析,我們發現,基于 4A 架構的發展模式是實現數字化的有效途徑。所謂 4A 架構,即業務架構(BA)、數據架構(IA)、應用架構(AA)以及技術架構(TA)。企業的數字化建設應該遵循這樣的架構思維推進實施。
當前,部分企業在數字化進程中,從業務架構(BA)直接跳躍到技術架構(TA),忽略了數據架構和數據治理的關鍵環節,這是信息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沒有數據架構和數據治理的數字化,是 “偽數字化”。
制造企業數字化的衡量標準:基于訂單到回款(OTC)的運營效能提升
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運營是其核心所在,因此,衡量企業數字化成效的關鍵標準在于訂單至回款(OTC)的全流程是否能夠持續優化企業的業務運營。具體而言,包括訂單質量的提升、運營效率的增進、客戶滿意度的提高以及回款及時性的改善等方面。
運營質量與運營效率越來越優,說明企業的數字化做得越來越好。在數字化推進過程中,應遵循 “總體架構、分步實施”的策略,以總體的 OTC 架構為指引,逐步落實各分步點的具體實施工作。
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除了IT技術和OT技術,我覺得還有兩點核心技術:
數據治理是核心技術,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要制定統一數據標準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中,不同領域、不同層級的數字化建設各自為政,從芯片到云端操作系統,各環節所采用的數據標準千差萬別,嚴重阻礙了數據的互聯互通。所以,要想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就一定要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這已成為我國數字化發展的當務之急。然而,目前這一理念尚未在全社會達成共識。
融合技術是數字化成功最核心的技術,需要懂IT、業務、數據的復合型人才
在匯川的數字化過程中,我們發現人才分為懂IT、懂業務、懂數據三種類型,但是單純擅長 IT、業務或數據某一領域的人才,均難以滿足數字化轉型的復雜需求,具備 IT、業務與數據綜合素養的人才,是數字化成功的關鍵所在。
在此,我們誠懇呼吁國家相關部門、各大院校、企業攜手共進,聚焦攻克前述兩項關乎整個社會尤其是制造企業數字化發展根基的核心技術。
匯川技術也將持續深耕于數字化領域,加大投入力度,志在未來2-3年內成為中國智能制造數字化領域的引領者,為推動產業升級貢獻力量。